10位醫師 11種說法 中醫經方怎麼辦
瀏覽人數:317
10位醫師11種說法,中醫經方怎麼辦
廣大的就醫群眾共同的心聲是,要找一位合適的中醫師很難,因此以身試藥,尋尋覓覓。就診之後茫茫醫海,還有一個更難的課題是,10位醫師11種說法,每一種說法頭頭是道,莫衷一是,如何評估,太難了,真的太難了!
以下提供幾種評估参考:
1、首先認清自己的體質,當全身有太多的不適,從頭病到腳,不知道從何處著手,此時一定不能將身體分割成片段,分別就醫,比如先治腸胃、先治睡眠障礙、先治過敏性鼻炎等,而是要評估造成諸多症狀的病因,治療根源的病因,而非症狀治療。評估是否合適自己的醫師也一樣,如果醫師的治療僅著墨在症狀治療,分段式的治療,在身上諸多症狀選取一症治療,和西醫的分科一樣,捨棄傳統中醫學的血脈相連,臟腑攸關,讓中醫的優勢蕩然無存,就非中醫,而是分科的西醫。又或者一症給一藥,在一包中藥粉裡,堆疊半本以上本草備要裡的藥劑,類似西醫式的中醫,早已不是中醫了。
2、就醫時,醫師能夠提出治則和用藥的依據。西醫在門診中,如果症狀明確,就會給藥,如果沒有改善,就會抽血或安排各種檢查確認病因,針對病因給藥。傳統中醫學,在明確的症狀裡,沒有可以依賴的各種科學儀器,此時端靠臨床醫師的豐富學養,在諸多症狀中審證論因,綜合歸納出病因,類似西醫科學儀器的檢查得出病因一致,儀器得出的結果是科學的衍化,人為的中醫學評估精準的背後的因素為:臨床醫師個人的千錘百鍊,和在無數病歷的臨床驗證總合歸納,最終形成治則,只要是治則,放諸四海皆準。
台中大里仁ㄧ中醫診所,在2014年後轉身投入經方醫學,在不斷焠鍊成長驗證的過程中,形成有效的治則:
ㄧ、乾燥症的病因為水盛血虛。1、不易汗,活動後也少汗。2、不易汗、活動後暴汗。3、易盜汗。以上論述的人易患乾燥症,其治則為溫陽去飲,飲去氣血得以周流,得以滋潤,和一般的滋陰潤燥、清熱解毒,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
二、身體溫暖就能好好睡覺。睡眠障礙的人約占人口的1/5,睡不好百病叢生,不管是舒眠、鬆弛、鎮靜、安神等,擺平的是大腦,人體越擺越平,後遺症蜂起。傳統中醫學讓身體溫暖後,如同內經:〔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〕,自然而然安然入睡,起身後神清氣爽,精神奕奕。
三、皮膚問題何其多 溫陽化飲。
四、倦怠疲勞、去濕、排毒 溫陽去飲。
五、腫脹 酸重 麻痛 變胖 溫心陽 補中陽 回腎陽。
六、飲郁化熱、陰盛格陽 化熱格陽皆為假熱不需處置,該處理的是飲郁、陰盛。
七、不同病名 相同病因 用藥一致 異病同治。
八、中醫經方從知易行難到知難行易。
九、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。
十、經方思考 沒有病名 只有病因和病人。
千錘百鍊之後化為金句,呈現在台中大里仁一中醫診所官網,yizyi.tcm.tw, 每週搜集診所可以成文的病歷,或者臨床上深刻地感受,或者病人全面通體宏觀的改善,或者輾轉就醫者,找到了方向。在茫茫醫海中,驀然回首,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