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的診斷思路和治則
瀏覽人數:324
中醫經方的診斷思路和治則
有些人自認為很養生,但全身還是不舒服,做了各種檢查,查不出病灶病因,也奔波在診所、醫院之間吃了很多藥,仍未見改善,陷入焦慮中。
就醫的習慣總是頭痛看神經內科、眼睛乾看眼科、過敏性鼻炎看耳鼻喉科、咳嗽看胸腔內科、腸胃脹氣便秘看腸胃科等,分科分段式的就診,耗時耗力耗金錢。
中醫經方醫療提供另一種思維,如果科學檢查找不出病因,在很多症狀裡統合歸納出病因,稱之為〔審證論因〕,證是很多症狀的集合,治療病因不是治療單一症狀。
診斷時還要正確的評估體質,多數人其實沒有認清自己的體質,體質和怎樣流汗息息相關:
1、不容易流汗,動了也少汗:身體很難熱起來,沒有溫暖熱能的體質稱之為(冷底),循環不佳身體到處容易產生病症。
2、不容易流汗,動了暴汗,就是經書裡(素有寒飲)的體質。
3、盜汗,覆被溫暖後汨汨流汗,呈現水濕的體質。
4、局部作汗:頭汗、頸汗、腋汗、胸汗、背汗、手汗、腳汗等。體冷,體熱在表,所謂內真寒外假熱,陰盛格陽的體質。
5、身體溫暖之後才會流汗,如覆蓋被子、洗澡、吃熱飯、吃辛辣食物等。
審證論因治病因,評估體質治病人,治人治因,不是症狀治療,不是分段式的治療,不是西醫式的中醫,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,活人無數。